cyrxdzj的文化课学习笔记 数学003 一元二次不等式


本文含有较多图片,在网页中观看时,单击可以放大。

1、基础: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解法

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左边是一个一元二次函数,中间是一个不等号,右边一般为 00。如果不是,则考虑移项。

例题:(x+5)(32x)6(x+5)(32x)6

首先,将左边去括号,得到 2x27x+152x27x+15

然后,移项,得到 2x27x+902x27x+90

然后,将不等式的左边部分进行因式分解,得到 (2x9)(x1)0(2x9)(x1)0

根据初中时期的知识,我们可以知道当 x=92x=92x=1x=1 时,式子等于 00。而 (2x9)(x1)(2x9)(x1) 应该是开口向的一元二次函数。因此,我们可以得到 92x192x1

因此,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基本步骤:

  1. 将整个不等式尝试化成左边一个一元二次函数、右边一个 00 的形式,其中的一元二次函数应使用因式分解,化成 (ax+b)(cx+d)(ax+b)(cx+d) 的形式。因式分解的难度随出题老师的变态程度的提升而提升。并且因式分解中还可能包含更多字母,这就需要经验了。
  2. 计算当 x=?x=? 时,一元二次函数的值为 00。这个 xx 我们一般称之为零点。零点不是点,而是一个数,当自变量 xx 的值为这个数时,函数值为 00
  3. 判断函数的开口方向。当开口方向向上且不等号为小于(等于)时,或者开口方向向下且不等号为大于(等于)时,不等式的解集在两个零点之间(需要考虑能否取等号)。否则,不等式的解集在两个零点的两边。

如下图:

被加粗的点即为函数取值为 00 的点。

2、分类讨论

aRaR 时,求 x2(a+1)x+a<0x2(a+1)x+a<0 的解集。

首先,凭经验进行因式分解,我们可以发现 x2(a+1)x+a=(xa)(x1)x2(a+1)x+a=(xa)(x1)。这样,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求出函数零点为 aa11,不等式解集应该在零点之间,且不能取等号。

那么,我们就可以根据 aa11 的大小关系分类讨论了。

a<1a<1 时,a<x<1a<x<1

a=1a=1 时,可以发现原不等式无解。

a>1a>1 时,可以发现 1<x<a1<x<a

有些时候,丧心病狂的出题人会搞点花活。比如说,把字母放在二次项前面。在做这类题目时,一定要注意一元二次不等式会不会退化成一元一次不等式,并分类讨论。

比如,求 mx2(m+2)x+20mx2(m+2)x+20 的解集。

根据因式分解可以得到,原不等式等价于 (mx2)(x1)0(mx2)(x1)0

但是,我们可以发现,当 m=0m=0 时,原不等式会退化成一元一次不等式,得 2x+202x+20。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倒也不难,可以解得 x1x1

m0m0 时,可以发现函数的零点是 112m2m

但是,mm 的变化还会影响到函数的形状是开口向上还是向下。因此,需要更复杂的分类讨论。

m<0m<0 时,当然有 2m<12m<1。此时函数开口向下,那么解集就是零点的两边,也就是 x2mx2mx1x1

0<m<20<m<2 时,还有 2m>12m>1。此时函数开口向上,那么解集就是零点之间,也就是 1x2m1x2m

m=2m=2 时,2m=12m=1。由于原不等式允许取等号,所以 x=1x=1

m>2m>2 时,2m<12m<1。此时解集为 2mx12mx1

可以发现,一般这种类型的一元二次不等式,会分这么几类讨论:

  1. 当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二次项系数为 00 导致原式退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时。此时就需要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处理。

  2. 当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零点只有一个时。此时就判断该不等式是否允许取等号。如允许,则解集为一个数(例如上面的 x=1x=1)或解集为全集(不等式恒成立);如不允许,则可能无解,或解集为除了这个数的所有数。

  3. 当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零点有两个时。此时就要考虑图象的开口方向和零点的大小关系,根据具体情况写出解集。

一个看似简单的不等式,分了 5 类作答……在数学中养成细心审题、全面考虑的习惯还是很重要的。

3、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分类讨论结合

若关于 xx 的不等式 axb0axb0 的解集为 {x|x2x|x2},则关于 xx 的不等式 ax2+(3ab)x3b<0ax2+(3ab)x3b<0 的解集是?

根据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,我们可以发现,axbaxb 的值随 xx 的升高而降低。换句话说,a<0a<0

因此,可以解得 xbaxba

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 ba=2,a<0,b<0ba=2,a<0,b<0

再看看这个一元二次不等式,可以发现 ax2+(3ab)x3b=(axb)(x+3)ax2+(3ab)x3b=(axb)(x+3),也就是函数的零点在 33ba=2ba=2 上。

因为 a<0a<0,我们可以发现一元二次函数开口向下,最终解得 x<3x<3x>2x>2

4、分数与不等式,如何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

一个要点:当 aabb 都为实数且 b0b0 时,ab>0ab>0 等价于 ab>0ab>0,将不等号换成大于、大于等于、小于、小于等于都成立。证明如下:

我们都知道,一个实数的平方一定是一个非负数。而 b0b0,这也意味着 b2>0b2>0

如果不等式左右两边同时乘 b2b2,由于 b2>0b2>0,所以不等号无需改变。而 00 乘任何数都得 00,原不等式就被化成了 ab>0ab>0。证毕。

5、ΔΔ 的出场

有些时候,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需要用到初中时学习到的“根的判别式 ΔΔ”。

x2+mx10x2+mx10 有解,则实数 mm 的取值范围?

首先,不等号左边的一元二次函数开口向下。

然后,不等式要求函数存在 xx 轴的上方(或恰好在 xx 轴上)的部分。

因此,可以得知 x2+mx1=0x2+mx1=0 应该有解,两个实数解可以相同。换言之,Δ=m24×(1)×(1)0Δ=m24×(1)×(1)0,再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解出来即可。

再看看这个。若 x2+ax+4<0x2+ax+4<0 解集为空,则 aa 的取值范围?

首先,不等号左边的一元二次函数,开口向上。

然后,没有部分在 x 轴的下方。换句话说,x2+ax+40 对所有实数 x 成立。

那么,一元二次方程 x2+ax+4=0 应该无实数解或两个实数解相同。即,Δ=a24×1×40。再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解出来即可。

6、一元二次函数与它的最值

已知关于 x 的不等式 x2+4xa23aR 上有解,则 a 的取值范围是?

首先,可以发现 x2+4x 的最大值为 4,这应该不难求出。

a>b 恒成立,则 a 的值必须大于 b 可能达到的最大值。若 a<b 恒成立,则 a 的值必须小于 b​ 可能达到的最小值。

ab 恒成立,则 a 的值必须大于等于 b 可能达到的最大值。若 ab 恒成立,则 a 的值必须小于等于 b 可能达到的最小值。

然后,我们可以把 a23a 想象成一条横在图像上的横线 y=a23a,需要注意这里 y 不随 x 的变化而变化(而是随 a 的变化而变化),所以是横线。

“在 R 上有解”这句话,翻译过来,就是,红线必须有一定的部分在蓝线以上(或与蓝线重合)。

那么,当 a23a>4 时,不等式左边 x2+4x 的最大值都达不到这个线。而当 a23a4 时,x2+4x 就能有解了。

因此 1a4

7、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的问题

有些时候,题目会要求无论 x 取任意实数,不等式均成立,要求求出另一个未知的字母的取值范围。

这种题目一般与 Δ 有所关联。

这里列出个表格,表示各种情况下恒成立的要求。

函数开口方向 无论 x 取何值,函数的值都要求 函数与 x 轴的交点个数 Δ 的要求
向上 小于 0 不可能实现
小于等于 0
大于 0 0 小于 0
大于等于 0 01 小于等于 0
向下 小于 0 0 小于 0
小于等于 0 01 小于等于 0
大于 0 不可能实现
大于等于 0

当然,上面要求的分类讨论,这里也不能少。

若不等式 (a3)x2+2(a2)x4<0 对于一切 xR 恒成立,则 a 的取值范围?

首先,先考虑当 a3=0,一元二次函数退化成一元一次函数的情况。此时函数还是一元一次函数而不是连未知数 x 都被消去的形式,而 2x4<0 并不恒成立。

a3>0 时,由上表可以发现这是不可能实现恒成立的。

a3<0,a<3 时,Δ<0,也就是说 [2(a2)]24×(a3)×(4)<0,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可知 22<a<22

综上,22<a<22

再看看这个:2x2+2mx+m4x2+6x+3<1 对所有实数 x 恒成立,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?

首先,因为 624×4×3=12<0,可以知道 4x2+6x+3 始终大于 0。因此,可以放心地将分母移项到右边,再稍微整理一下,得 0<2x2+(62m)x+(3m)

结合上表,可知 Δ=(62m)24×2×(3m)=4m224m+3624+8m=4m216m+12=4(m1)(m3)<0,解得 1<m<3

8、在限定 x 的取值范围的前提下,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值

我们都知道,当 x 的取值范围不限定时,一元二次函数要么只有最大值,要么只有最小值。但是限定了 x 的取值范围后,一元二次函数就有可能同时拥有最小值和最大值了。

函数开口方向 取值范围相对于对称轴 最大值位置 最小值位置 例图
向上 取值范围整体在对称轴左边 取值范围左端点 取值范围右端点
取值范围包含对称轴 离对称轴最远的地方 对称轴处
取值范围整体在对称轴右边 取值范围右端点 取值范围左端点
向下 取值范围整体在对称轴左边 取值范围右端点 取值范围左端点
取值范围包含对称轴 对称轴处 离对称轴最远的地方
取值范围整体在对称轴右边 取值范围左端点 取值范围右端点

如果函数上某个点离最值点的水平距离(|x0x1|)越大,那么垂直距离(|y0y1|)也越大。

这种题大部分情况其实不是根据取值范围求最值,而是,当函数本身的对称轴会变化时,分类讨论各种最大值最小值的表达式。

例题:1x2 时,x22x+a<0 恒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?

A. a<3

B. a<4

C. a<0

D. a>0

首先,原不等式等价于 x22x<a

x22x 的对称轴是 x=1,最小值是 1,最大值是当 x=1 时的 3

a>b 恒成立,则 a 的值必须大于 b 可能达到的最大值。若 a<b 恒成立,则 a 的值必须小于 b​ 可能达到的最小值。

ab 恒成立,则 a 的值必须大于等于 b 可能达到的最大值。若 ab 恒成立,则 a 的值必须小于等于 b 可能达到的最小值。

因此,a>3,a<3

但题目中要求的是必要不充分条件。关于这个,可以参考这里

综上,此题选 B

9、尝试将其它字母分离出来

恰好做了道比较有趣的题,记录一下。

mx2mx6+m<01m3 时均成立,则实数 x 的取值范围?

需要注意的是,这次是已知 mx 的范围,而不是已知 xm 的范围。

首先,mx2mx6+m=m(x2x+1)6,原不等式等价于 m(x2x+1)<6

然后,1m 说明 m 是正数,那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将 m 移到右边而不用变不等号,得 x2x+1<6m

可以发现,6m 应取最小值(为什么?),即 m=3

由此,我们就得到了 x2x+1<0,花点时间解一下,得 152<x<1+52


文章作者: cyrxdzj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cyrxdzj !